超碰人人操人人妻-久草一本免费人妻-在线观看视频草桃-91视频人人看1024人成视频

【三農資訊】我國耕地如何承載連年豐收?
時間:2022-11-09 分享到: 0

2.png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擔糧。全國秋糧收獲已超九成,秋糧有望再獲豐收。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三農工作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糧食生產大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水平的40%,總量不足全球9%,卻生產出約占世界1/4的糧食,解決了全球1/5人口的吃飯問題。

我國耕地如何承載連年豐收?

答案同樣出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只有“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讓“望天田”變成“高產田”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

今年,長江流域出現了60多年來最嚴重的氣象水文干旱,7-8月間,水稻等秋糧作物正處于灌溉需水關鍵期,隨著水利部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5省共計引水超過26億立方米,2856萬畝農田解了“燃眉之急”。

圍繞大江大河所規劃建設的水利工程,就如同一條條動脈,貫穿各個糧食產區。而伴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同修建的斗渠、農渠和毛渠與骨干大中型水利工程銜接,成為蔓延在廣袤田野上的毛細血管網,為豐收輸送“生命之源”。

在湖南省桃江縣,特大干旱導致不少農作物受災受損,但位于沾溪鎮沾溪村的賀家坪水稻種植與農機化服務專業合作社卻是“見旱不見災”。合作社的1600多畝稻田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不但有效緩解旱情,水資源利用率更是由以前的不到40%提高到90%,而且全部操作只需要一人,可謂是“省工省錢又防災”。

農業生產中會遇到“天公不作美”的情況,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的優勢格外凸顯,其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要明顯高于其他田地。今年,全國600多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大江大河出現10次編號洪水,面對江西、北江、遼河等流域的洪澇災害,除了農業農村部門和水利部門提前預警及時響應,最大程度減輕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外,高標準農田內溝渠相連、排灌暢通的排澇體系也功不可沒。

在“中原糧倉”、農業大省河南,這里連續5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300億斤,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以上的小麥,做到這一切僅僅用了全國1/16的耕地,靠的是什么?

高標準農田功不可沒,越來越多的“望天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河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霽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第三場集體采訪中告訴記者:“河南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這在全國處于第二位。”

不光是河南,全國的糧食生產都離不開高標準農田,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超過5000萬畝的省份,除了河南還有黑龍江、山東和安徽,而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共建成高標準農田6.39億畝,占全國建成面積的70.8%。截至2021年底,全國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今年1-9月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約7166萬畝,約占年度任務量的71%。

“目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支撐全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主要體現在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抗災減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

據評估,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20%,僅河南一省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增加的糧食產能就達到220億斤以上。2022年末,我國將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可以此穩定保障糧食產能1萬億斤以上,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80%。從各地實踐看,高標準農田畝均可節本增效500多元,還能讓更多農民獲得就近務工的機會。

農田就是農田,要用來生產糧食

糧為政首,地為糧基。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期間,著重強調“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彰顯了保護耕地的堅定決心。

“這片麥田在去年9月還是園地。”今年6月麥收時節,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東營北街村一位村民指著一片金黃的麥田感嘆。這得益于今年2月河北出臺的《2022年河北省耕地保護專項行動方案》,通過建立“田長制”、全面實行耕地“進出平衡”和改進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同樣是今年6月,海南省瓊海市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專項整治,將于今年內清退1.12萬畝涉及“非糧化”問題耕地。

要清退,但是不能“一刀切”。“對于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檳榔及其他非糧經濟作物的現象,我們將根據不同情況,研究相關政策措施分類制定穩妥處置方案,引導種植戶逐步有序退出。”海南省瓊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華濤介紹,以檳榔為例,將按其生長情況確定清理整治順序。例如處于幼苗期、發生黃化現象、退化失管、低質低效,在環島高鐵和高速公路沿線的基本農田上種植的檳榔,要在年底前清理退回耕地;處于豐果期的檳榔園應考慮檳榔的生產現狀,處理好檳榔果的采收和退出時間關系,逐步退回耕地恢復種植或置換補充;處于過渡期內的檳榔園,可采用“檳榔+糧食”的復合種植模式,引導農戶套種大豆、地瓜等作物,既保障農民收益又穩定糧食生產面積。

“長牙齒”就是要“咬得住”,死死咬住耕地數量紅線不松口,死死咬住耕地質量紅線不松勁。只有如此,才能確保十八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今年,農業農村部堅決把耕地保護建設責任牢牢扛在肩上,進一步強化‘長牙齒’的硬措施,守住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通知,嚴格耕地用途管制,要求改進和規范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實施耕地‘進出平衡’制度,嚴控一般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等。同時,深度參與‘三區三線’劃定和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編制,配合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優先劃定18.65億畝耕地紅線和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推動實行上圖入庫、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完成了耕地保有量18.65億畝的保護目標任務,牢牢守住了耕地紅線。特別是近兩年,在一系列硬措施作用下,耕地持續減少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了凈增加。

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耕地質量提升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耕地的質量總體并不高,中下等質量的耕地占到69%左右,后備耕地資源不足。部分區域耕地質量出現退化,特別是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東北黑土地退化等問題較為突出。為了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耕地質量提升不容忽視。

針對東北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等十分突出的退化問題以及非法盜采、販賣黑土資源等問題,世界上唯一一部國家層面立法保護黑土地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在今年6月24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通過,并于8月1日起實施。

“保護黑土地就是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鎮三道河子村黨支部書記谷鳳杰在長白山腹地出生長大,有著濃濃的黑土情懷。3年來,她和她的合作社一直在免費為農戶實施秸稈還田工作,為的只是希望農民在增收增產的同時兼顧黑土地保護,避免農民因為種植習慣或成本增加等原因放棄秸稈還田。谷鳳杰告訴記者:“把秸稈還田這項工作做好,既能保證來年出苗齊、出苗壯,又能保護好黑土地,防止土壤侵蝕。”

2021年,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指導各地按照“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的思路,在“十四五”時期開展黑土耕地保護利用面積1億畝,建設高標準農田5000萬畝,治理大中型侵蝕溝7000條,實施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翻壓還田等保護性耕作5億畝次(1億畝耕地每年全覆蓋重疊1次)、有機肥深翻還田1億畝。“在保護中利用黑土地,在利用中保護黑土地”的理念正在白山黑水間生根發芽。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黃宅鎮上山村,2020年以前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肥,且有機肥投入不足,該地土壤酸化嚴重,有機質含量較低,最嚴重的地區土壤pH值達5.4,有機質含量僅為19克/千克,水稻產量只有430公斤/畝。3年來,經過調查土壤酸度和肥力狀況、確定土壤改良劑類型和用量、實施土壤改良培肥3個步驟,上山村合理控制化肥投入,增施有機肥,實行調酸與培肥同步進行,治理區稻田土壤pH值穩定提升平均0.5個單位以上,土壤有機質平均增加到20.3克/千克,水稻產量平均增加10%。

與雨水豐沛的南方地區不同,位于寧夏銀川平原北部的平羅縣,是寧夏引黃灌區土壤鹽堿化面積最大的縣。自2020年,該地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退化耕地治理項目以來,采取“光伏暗管排水+深松深翻+秸稈培肥改良+有機肥+磷石膏+土壤調理劑+測土配方施肥”綜合治理模式后,項目區土壤pH值平均下降0.27,中重度鹽堿耕地占比顯著下降,主要農作物產量增加,畝均產值由1669元增加到1796元。

2020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連續3年印發做好退化耕地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開展退化耕地治理試點,3年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補助資金8.4億元,在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華南地區等南方13個省份耕地土壤酸化問題突出縣每年開展酸化耕地治理試驗示范200萬畝;在西北灌溉區、濱海地區和松嫩平原西部等鹽堿地集中分布區的8個省份,結合排灌設施建設每年開展輕、中度鹽堿耕地治理試驗示范80萬畝。3年累計開展酸化耕地治理試驗示范600萬畝次,鹽堿耕地治理試驗示范240萬畝次。

為土壤做一次全面體檢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壤,作為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不僅與人類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更事關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

今年1月2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時隔43年,我國再次對全國土壤進行“全面體檢”。本次土壤普查對象為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點調查與食物生產相關的土地,未利用地重點調查與可開墾耕地資源相關的土地,如鹽堿地等。

摸清土壤家底,意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前提。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將用4年時間,全面查清我國土壤類型及分布、土壤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真實準確掌握土壤質量、性狀和利用狀況等基礎數據,提升土壤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為守住耕地紅線、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表示:“摸清我國土壤資源現狀、彌補土壤數據信息的缺失和斷層,既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的基礎工程,也是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良和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支撐,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轉型、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土壤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范圍廣、參與部門多、工作任務重、技術要求高。為加強組織領導,國家成立了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農村部。同時,為確保本次土壤普查的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全國土壤普查辦組織編寫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技術規程》和9個專題技術規范,涵蓋外業調查采樣、生物調查、全程質量控制等。邀請10位院士和資深專家組成土壤三普專家咨詢組,152名專家組成專家技術指導組,各省級土壤普查辦共確定咨詢組專家548名、技術指導組專家2539名。

目前,各地抓住秋收冬種窗口期加緊外業采樣工作,截至10月31日,88個土壤三普試點縣,表層樣點85392個,已完成76744個,進度88%;剖面樣點2064個,已完成1607個,進度78%。26個省(區、市)總體進度達到80%以上,其中,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完成外業調查采樣工作。

風調雨順是億萬農民的美好期盼,沃土良田是糧食豐收的堅實底氣。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中國人的飯碗”才能端得更牢。

(轉自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網站)

img

QQ咨詢

QQ在線咨詢

img

電話溝通

0551-65318348

img

TOP